• 学院动态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迎评促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六维驱动”打造专业育人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4-27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一、党建引领:红色引擎驱动专业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守材料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形成“课程思政全覆盖”格局: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状态,构建低年级通过《材料科学导论》《材料创新导论》引导专业价值观教育、高年级依托与头部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强化材料专业工程伦理与责任意识的针对性思政教育,形成“理论-实践-就业”全链条思政育人路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材料学科前沿与国家新材料战略相结合,融入思政元素。

党员教师牵头开发“材料强国”系列案例,例如,将李楠教授等老一辈耐火人的科研报国事迹、耐火材料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及航空航天发动机中应用等典型案例融入《耐火材料工艺学》《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工程基础》等课程,阐释材料科技突破背后的工匠精神。组建“低碳耐火材料”示范案例群,将绿色功能耐火材料开发及固废资源化领域关键技术突破的成果转化为应用教学内容。

党建引领下,专业教职工及人才培养成果丰硕。以2024年为例,李享成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批湖北省劳模工作室,李亚伟教授领衔的绿色功能型耐火材料教师团队被评为校“三全育人”先进集体,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被评为校“样板党支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研室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无材卓越2001团支部获“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支部”,学生党员在国家及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获奖占比超60%。

二、“专业+标准化”建设:对标国际认证体系

近年来,本专业引导广大师生一手掌握材料领域专业知识,一手掌握标准化知识。开展“专业+标准化”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植入标准化元素,培养面向行业需求、专业水平与标准化基础俱佳的材料领域复合型人才。

围绕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综合行业及教育界专家、用人单位、专任教师及毕业生等多方面意见与建议,持续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在专业理论课及实习实践课程中融入标准化知识,增设《工业标准化概论》选修课,将耐火材料领域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融入教学内容;丰富“材料仿真与模拟”“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等跨学科课程模块。

2019年本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成为湖北省首批“专业+标准化”教育试点高校。10余年来,本专业教科研团队制修订43项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李亚伟教授牵头制订的“耐火材料高温耐压强度”国际标准获批发布实施,打破了一直以来我国国家标准延迟采标ISO国际标准的惯例,实现了我国耐火材料领域标准化工作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折。学生积极参与学科、行业及标准化大赛,2022年以来已在省级以上标准化竞赛获得3项奖励,周佳丽同学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

三、虚实结合的专业教学平台:破解高危场景实践难题

针对耐火材料科学研究及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实验环境温度高、升温及热处理周期长、高温及载荷下样品实时状态不可见等问题,结合校企共建实践科研平台及教职工科研成果数据的整合,优化组合系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开发了覆盖耐火材料组成设计、材料制备、结构及性能测试等全链条流程的耐火材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依托“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将专业教职工在冶金、建材、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用耐火材料研发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案例,例如将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模拟及预测的科研数据纳入仿真教学的实验模块。

截至目前,耐火材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累计完成高温实验模拟训练超2000人次。2024年获批教育部“耐火材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国家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各1门、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3门,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项。依托耐火材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赛事获得近百项奖励。

四、国际化教学与科研:构建全球化学术生态

作为国际耐火材料研究与教育联盟国内唯一高校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国际耐火材料人才教育活动,主持多边学术论坛,提升专业的国际影响力。获批教育部“钢铁工业耐火材料新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圣戈班集团、濮阳濮耐、北京利尔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平台,推进国际化办学,主导开设了“材料类国际化英才试点班”,课程体系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补充;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建立了双师资、双校园、双语,中外学生同堂授课、同卷考试、同室科研、同班活动的“双培四同”培养机制与模式,切实提升了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近三年本专业主/协办国内外行业学术会议近20次,选派40余名师生赴海外交流,6门课程实现国际学分互认。教师团队主导起草国际标准3项,相关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69篇。

五、产教研用融合:全链条协同育人

本专业坚持材料与冶金、化工、信息多学科渗透交叉,推进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构建“教师-学校-行业-政府”多主体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持续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优化课堂-实践-科研各环节层次性-专业性-先进性培养机制,建立实验室-校内中试基地-企业车间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扩大校-企双导师规模。

依托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了校内中试基地,与宝武、瑞泰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了27个实践实训基地,聘请61名企业专家全程专业指导,确保大学生实践教学深度开展。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来源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超过80%,近三年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篇,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武汉晚报“河南省新密市向雷火竞技官网定制专业人才”的报道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高度评价。

六、专业教学人才队伍:科教融合双师型团队

本专业要求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参与解决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引导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将专业课程授课、教学研究、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申报融入日常工作。例如教师团队将企业生产线研发的耐火原料制备、新型耐火材料产品生产工艺的成果,纳入了《耐火材料工艺学》《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等教学与实训模块。

本专业重视提升教师工程实践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组建了国家级人才领衔的多支国际化教科研团队,获批湖北省教育厅“面向冶金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群跨学科教学团队”、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跨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超过60%具有海外背景,85%以上具有行业从业/兼职/挂职经历。教学团队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5项,青年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近3年出版《耐火材料学》《多孔隔热耐火材料》《耐火材料生产机械设备》《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等教材6部,张美杰教授获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李远兵教授入选湖北省“楚天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

上一条:雷火电子竞技平台顺利承办第二届先进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交流会 下一条:【迎评促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聚焦“智能成型+绿色制造” 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体系

关闭